详情请咨询QQ:3494317897 微信:aopy98
23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 1.影响文化的交流和排斥的因素没有( ) A.主体文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B.外来文化的效用性 C.主体文化相比外来文化是否先进 D.外来文化的适应性
2.以下对唐朝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突厥降唐之人居长安者是长安战俘中为数最多的 B.回纥与唐朝保持着友好和从属的关系,曾帮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 C.唐不承认大食在中亚的扩张,双方长期军事对峙 D.吐蕃是古代藏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唐朝与吐蕃长期处于和战不定的局面
3.有关汤若望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第一位外国人钦天监正 B.明末1620年,汤若望随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来华 C.主持《崇祯历书》的修订工作 D.大胆排斥中国传统的旧历——大统、回回、东局三家历法
4.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的理解有误的是( )。 A.汉代佛教与中国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 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玄学相结合 C.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D.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有学派而无宗派
5.有关佛教能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原因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文化有不足之处需要补充 B.佛教的适应性 C.佛教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D.中国哲学体系中没有“本体论”论述
6.礼仪之争的内容不包括( )。 A.“Deus”是直接译为陡斯、天主,还是中国的天、上帝 B.敬孔是偶像崇拜还是祭念先师 C.祭祖是祈神佑福还是追忆尽孝 D.是否要尊长听君
7.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中写到的中国被叫作“支那”,是外国人对( )的翻译。 A.绮 B.秦 C.羌 D.茶
8.郑和到达各国的第一件事就是( )。 A.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 B.赠送礼物 C.进行贸易活动 D.武力征服
9.以下不是河西四郡的是( ) A.武威 B.酒泉 C.张掖 D.吐鲁番
10.有关佛教中国发展,认识有误的是( ) A.佛教东汉初年已传入中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还看不出影响的迹象 B.由于时代的局限,魏晋时代所理解的佛学只能是玄学化的佛学 C.印度禅学在中国的变异并发展成禅宗的原因是时代浪潮的影响 D.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11.以下是用万叶假名写成的是 ( )。 A.《古事记》 B.《日本书纪》 C.《怀风藻》 D.《枕草子》
12.不是前三史对西域记载的特点的是( )。 A.记载客观,语言准确生动 B.把所闻与所见分开记载 C.用平等的心态来记载和评论他们的 D.《汉书》按生产生活方式把西域诸国分为土著与行国
13.对唐朝盛世景象叙说不正确的是( ) A.唐长安城里外国人在城里都有自己的居住区,享受一定的治外法权 B.在唐的侨民以波斯人最多 C.唐朝一般让外国人穿自己民族的服饰,以示区别,不与华人混同 D.昭武九姓曾经是月氏人
14.以下理解有误的是( ) A.朱士行是中国僧人中第一个到达印度并取得大批佛教经典原本的人 B.玄奘译经的基本程序,中国翻译史上称为“汉唐旧法” C.义净印度之游走的是海路,他还著有《梵语千字文》,是一部学习梵语的字书 D.法显的《佛国记》有很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15.以下不属于弥生飞跃的表现的是( ) A.生产方式由采集渔猎到农耕水稻 B.体貌由单眼皮变为双眼皮 C.工具由新石器、金石并用发展到铁器 D.人身材变高
二、判断题 (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6.南怀仁去世之后,康熙皇帝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并赐谥号“勤敏”。
17.2、3世纪之交,佛教在西域也发展起来,后来经西域传入国内。
18.大乘佛教保持佛教原来的教义,以正统自居,以释迦牟尼为佛主,注重佛教的仪式崇拜,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
19.“汉字假名混合文体”中,一般假名表示主要的、中心的意思,汉字起到语法的作用。
20.“丝绸之路”是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首创的。
21.郑和,汉族,原名马三保,明朝航海家。
22.“也里可温”是蒙古语中对基督教徒的称呼。
23.火药的制作方法传入阿拉伯地区,是由蒙古人攻打那里带去的。
24.东汉王充的《论衡》指出磁石的指极性,对“司南”做了描述。
25.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北非等地域。 奥鹏,国开,广开,电大在线,各省平台,新疆一体化等平台学习
详情请咨询QQ:3494317897 微信:aopy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