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请咨询QQ:3494317897 微信:aopy98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教师义务 B.教师职业声望 C.教师专业地位 D.教师权利
2.当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来分析,实际上是一种()研究 A.归纳式 B.总结式一般方式 C.特殊方式
3.( )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4.泰勒的( )奠定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过程》 C.《人是教育的对象》 D.《民本主义与教育》
5.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 )等属于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 A.中国 B.日本 C.俄罗斯 D.澳大利亚
6.华莱士提出的理论、假设、经验观察、经验概括、被检验过的假设等五种知识构成的社会研究的逻辑模型,被称为“()”。 A.自然环 B.社会环 C.科学环 D.应用环
7.( )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8.( )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9.( )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合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也就是个体作为“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的全面发展过程。这也是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逐渐转变的过程 A.个性化 B.社会化 C.集体化 D.群体化
10.教师在社会中的权力,直接受制于社会变迁对()的影响。 A.社会制度 B.社会文化 C.教育制度 D.社会研究
11.学校主要成员( )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 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A.教辅人员 B.教师 C.校长 D.教育行政人员
12.社会问题的实质是(),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控制、社会功能、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社会观念等方面。 A.社会失调 B.行为失调 C.文化失调 D.政治失调
13.德国社会学家( )首创了社会分层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划分社会层次的三重标准: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文化标准 A.恩格斯 B.涂尔干 C.韦伯 D.马克思
14.(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15.( )强调的是教育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观念,是用现代的词汇使现代社会的本质、人员组织和知识合理化。现代教育制度不仅培养和分配学生,还直接影响社会 A.合法化理论 B.社会化理论 C.分配理论 D.个性化理论
16.( )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17.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时间占总时间的70%以上,这属于( ) A.师生互动独占型 B.师生互动主导型 C.混合型 D.教师主导型
18.( )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称为“越界”,即学生的社会位移 A.美国 B.英国 C.澳大利亚 D.法国
19.( )论述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说明了了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的基本定位与规范 A.《学记》 B.《论语》 C.《师说》 D.《弟子职》
20.德国社会学家( )首创了社会分层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划分社会层次的三重标准: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文化标准 A.恩格斯 B.涂尔干 C.韦伯 D.马克思
二、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21.研究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行为时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但是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均需注意到教师角色行为受制于两方面的限制:( ) A.学校因素 B.方法因素 C.课堂教学环境 D.学生
22.一个完整的教育行动至少包括:() A.行动主体 B.行动客体 C.行动中介 D.行动者之间的互动
23.教师社会地位的判断与衡量包括() A.主观判断 B.客观判断 C.社会研究 D.自然研究
24.教师的教育者角色规定了其行为是多元和复杂的,具有以下特点( ) A.教师行为的道德性 B.教师行为的规范性 C.教师行为的模糊性和抽象性 D.教师行为的自律性
25.受教育程度与人口出生率呈现反向变动关系,这是由于( ) A.教育改变了人的生育观念 B.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容易获得就业机会 C.教育年限延长客观上推迟了人们的生育年龄 D.人们向往没有负担的生活
26.科恩认为,近几十年中有三种学生亚文化几乎在美国高中都有所表现,即()。 A.学术亚文化 B.娱乐亚文化 C.违规亚文化 D.法律仪式
27.分析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二是()。 A.个案调查法 B.演绎法 C.归纳法 D.测验
28.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则奠定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并确立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步骤() A.课程目标 B.课程内容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29.教育规范的特点有( ) A.规范的历史性 B.规范的民族性 C.规范的群体性 D.规范的控制性
30.班级具有以下特点( ) A.班级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 B.班级的外部表现是人格化群体 C.班级是由成年人指导的未成年人的组织 D.班级内部存在各种群体
三、判断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31.社会声望的高低也与受教育程度呈现负相关( )
32.与定量研究相比,定性研究更接近自然科学的方法。
33.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首创了社会分层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划分社会层次的三重标准: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文化标准。
34.教师角色社会化是指某些人成为教师职业的成员,并逐步担当起合格教师角色的过程。
35.社会局部渐变主要导致教育制度中部分内容的细微调整,包括教育观念、教育规范系统、教育设施以及学校组织系统的变革( )
36.教育事实研究范式认为社会现象存在客观性,不能还原为个体事实,强调应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因而,推崇对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育功能以及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研究,注重宏观的实证研究( )
37.分配理论认为,教育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形成了指导社会上各种人员分配过程的规则和认识,从而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
38.任何一种教育制度都不是永恒的,而是一个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 )
39.教师角色社会化涉及制度层面和个体层面两类过程。从制度层面看,教师角色社会化主要可分为任职前的预期社会化和任职后的继续社会化。从个体层面看,教师角色社会化也就是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
40.教育社会学的功能理论直接源于社会学与人类学。
41.现象学方法论强调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理智的观察, 即所谓的“还原过程”——先对观察到的现象即“所与”进行还原,再对现象本身即“所是”进行还原,从中排除一切非本质的东西,仅仅分析它的本质。
42.社会整体渐变是促使教育制度整体渐变的动力,但并非教育制度发生突变的动力( )
43.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流行于20世纪70、80年代,前苏联的费里波夫、台湾的林清江等持这一观点,认为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交互关系。
44.教师权威是教师权力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基于教育过程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具有合法性,它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之一。但社会变化对教师权威没有影响( )
45.美国公众对学校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缺乏纪律、缺乏适当的财政支持、难以吸收合格的新教师、课程问题、教学质量过低、人满为患等问题( )
46.在选择了合适的课题之后,研究者需要把课题中的概念变成可以测量的变量,把变量之间的关系变成可以检验的命题。这一工作就是“课题的操作化”
47.班级正式结构与企事业组织相似,学生干部的形成一般通过任命和推举两种方式产生,班级成员呈现金字塔型。
48.研究表明:现代社会教育对个体经济收入、经济机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
49.从现代性与传统性的互动关系来划分,国家现代化可分为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 )
50.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学科 ( ) 奥鹏,国开,广开,电大在线,各省平台,新疆一体化等平台学习
详情请咨询QQ:3494317897 微信:aopy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