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电大国开知识分享!

电大国开知识分享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

土木工程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浅谈【论文包查重包过】

时间:2022/5/30 点击:201
土木工程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浅谈【论文包查重包过】
可做奥鹏全部院校在线离线作业,期末网考,毕业论文咨询请添加QQ:3494317897  微信:aopy98
奥鹏,国开,广开,电大在线,各省平台,新疆一体化等平台学习
详情请咨询
QQ:3494317897  微信:aopy98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文(设 计)

                                         


                                        

题    目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浅谈

 

 

学习中心:                    

                 层    次:     专科起点本科     

专    业:       土木工程       

年    级:        年  季       

学    号:                  

学    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22年5月29日    


 

内容摘要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世界上应用最为普遍、范围最广的结构形式之一;但同时人们发现,混凝土结构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耐久。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结构工程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对在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耐久性评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效益。本文以某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工程为研究案例,分析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问题以及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希望本文的写作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经验上的借鉴。

 

关键词:混凝土;耐久性;措施

目     录

 

内容摘要

   

 绪论

1.1  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提出

1.2  混凝土耐久性的概念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的分析

2.1  混凝土冻融破坏

2.1.1  破坏机理

2.1.2  影响因素

2.2  混凝土渗透破坏

2.2.1  破坏原因

2.2.2  影响因素

2.3  碱骨料反应

2.3.1  破坏原因

2.3.2  影响因素

2.4  混凝土的碳化

2.4.1  破坏原因

2.4.2  影响因素

2.5  钢筋锈蚀

2.5.1  破坏原因

2.5.2  影响因素

2.6  化学侵蚀

2.6.1  产生原因

2.6.2  影响因素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

3.1  混凝土材料

3.1.1  水泥

3.1.2  粗骨料

3.1.3  细骨料

3.1.4  矿物掺合料

3.1.5  专用复合外剂

3.1.6  拌合和养护用水

3.2  结构设计

3.2.1  混凝土配合比

3.2.2  混凝土保护层

3.3  工程施工

3.3.1  混凝土的拌制

3.3.2  混凝土的输送

3.3.3  混凝土浇筑

3.3.4  混凝土振捣

3.3.5  混凝土养护

3.3.6  混凝土的拆模

 案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耐久性混凝土应用研究

4.2.1  大掺量普通矿粉掺和技术的应用

4.2.2  配合比的现场调整

4.3  工程措施

4.3.1  混凝土表面涂层和防腐蚀面层

4.3.2  钢筋阻锈剂

4.3.3  混凝土材料选用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引   言

 

长期以来,混凝土作为土建工程中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人们一直以为其耐久性能非常强,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达国家才逐渐发现原先建成的基础设施工程在一些环境下出现过早损坏。美国许多城市的混凝土基础设施工程和港口工程建成后20-30年,甚至在更短的时期内就出现劣化。

自从19世纪20年代波特兰水泥问世以来,混凝土材料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和低廉的造价成为土木工程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其用量也越来越大。钢筋混凝土结构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普遍、范围最广的结构形式之一。但同时人们发现,混凝土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耐久,特别是在侵蚀性环境中。混凝土结构在使用环境中的耐久性问题包括混凝土腐蚀、钢筋锈蚀、冻融循环和碱骨料反应等,直到现在,耐久性问题依然是混凝土结构的一个大问题。

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规模宏大,投入资金每年高达20000亿元人民币以上。而建设部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工业建筑物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处于严酷环境下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15-20年。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使用环境相对较好,一般可维持50 年以上,但室外的阳台、雨罩等露天构件的使用寿命通常仅有30-40年。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工程的耐久性问题更为严重,许多工程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海港码头一般使用10年左右就因混凝土顺筋开裂和剥落,需要大修。所需的维修费或比重建费用更为巨大。有专家估计,我国“大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高潮还可延续20年,由于忽视耐久性问题,迎接我们的还会有“大修”20 年的高潮,这个高潮可能不用很久就将到来,其耗费将倍增于当初这些工程施工建设时的投资。因此,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延长工程使用寿命,尽量减少维修重建费用是建筑行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而如何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则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它造成的损失国外学者曾用“五倍定律”形象地描述,即设计阶段对钢筋防护方面节省l美元,那么就意味着:发现钢筋锈蚀时采取措施将追加维修费5美元;混凝土表面顺筋开裂时采取措施将追加维修费25美元;严重破坏时采取措施将追加维修费125美元。如何对现有结构的耐久性进行评定,一直是建筑物维修、改造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召开一系列的耐久性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绪论

1.1  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提出

一般混凝土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要求在50年以上,很多国家对桥梁、水电站大坝、海底隧道、海上采油平台、核反应堆等重要结构的混凝土耐久性要求在100年以上。气候条件适中的陆上建筑物,应要求混凝土在200年内安全使用。我国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混凝土的耐久性设计应按照环境类别和设计使用年限进行,分为50年和1002个耐久性预期目标,对于重大、重要工程应按照100年寿命来设计混凝土。近几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工程的混凝土设计寿命达到100年,这些工程大都结合环境条件和特点,采取专门有效的措施,以充分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设计要求。比较著名的百年工程有三峡大坝、东海大桥、南京地铁1号线、崇明越江通道北港桥梁、重庆朝天门大桥空心桥墩、杭州湾大桥等。

但是近几十年以来,混凝土构筑物因材质劣化造成失效以至破坏崩塌的事故在国内外也是屡见不鲜,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国际上混凝土的大量使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五六十年代达到高峰。许多发达国家每年用于建筑维修的费用都超过新建的费用。过去,除了大型水利工程外,我国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问题长期不受重视,混凝土结构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寿命,受环境作用过早破坏的实例很多,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很大。由于许多工程设计只满足荷载要求,而没有提出耐久性的要求,使已建成的混凝土构筑物存在耐久性隐患。我国在50年代兴建的水电站大坝有很多已经成为“病坝”,我国的混凝土工程量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突飞猛进,可以预见,耐久性不佳的混凝土工程的劣化问题将会日趋严重。因此,混凝土耐久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2  混凝土耐久性的概念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指混凝土结构在设计确定的环境作用和维修、使用条件下,结构构件在规定的期限内保持其适用性和安全性的能力。混凝土耐久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抗渗性。即指混凝土抵抗水、油等液体在压力作用下渗透的性能。抗渗性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抗渗性控制着水分渗入的速率,这些水可能含有侵蚀性的化合物,同时控制混凝土受热或受冷时水的移动。二是抗冻性。混凝土的抗冻性是指混凝土在饱水状态下,经受多次抵抗冻融循环作用,能保持强度和外观性的能力。在寒冷地区,尤其是在接触水又受冻的环境下的混凝土,要求具有较高的抗冻性能。三是抗侵蚀性。混凝土暴露在有化学物质的环境和介质中,有可能遭受化学侵蚀而破坏。一般的化学侵蚀有水泥浆体组分的浸出、硫酸盐侵蚀、氯化物侵蚀、碳化等。四是碱集料反应。某些含有活性组分的骨料与水泥水化析出的KOHNaOH 相互作用,对混凝土产生破坏性膨胀,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的分析

如上一章所述,混凝土耐久性是指混凝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抵抗各种破坏因素作用,长期保持强度和外观完整性的能力。主要包括抗冻性、抗渗透性、抗碱集料反应,抗腐蚀等几个方面。

本章将从冻融破坏、渗透破坏、碱骨料反应、混凝土的碳化、钢筋锈蚀、化学侵蚀六个方面对混凝土结构发生耐久性失效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论述。

2.1  混凝土冻融破坏

混凝土冻融破坏是指混凝土在饱水或潮湿的状态下,由于环境中温度的正负变化,导致混凝土内部松弛产生疲劳应力,反复的冻融循环造成混凝土由表及里逐渐剥蚀的破坏现象。

混凝土发生冻融破坏后,破坏作用不断积累,裂缝不断扩大和深入,由外向里,直至混凝土破坏,而其现象就是从表层开始向内逐层剥落。当经过反复多次的冻融循环以后,损伤逐步积累不断扩大,发展成互相连通的裂缝,使混凝土的强度逐步降低,最终严重影响了结构的长期使用。

2.1.1  破坏机理

混凝土冻害机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有静水压假说、渗透压假说等。但由于混凝土结构冻害的复杂性,至今尚无公认的、完全反映混凝土冻害机理的理论。直至现在,被广大科研学者接受的最有价值的解释是静水压假说和渗透压假说的结合,这种结合奠定了混凝土抗冻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1) 静水压假说:硬化混凝土的孔隙有凝胶孔、毛细孔、空气泡等。各种孔隙之间的孔径差异很大。水转变为冰时体积膨胀9%,在冰冻过程中,混凝土孔隙中的部分孔溶液冰冻膨胀,迫使未结冰的孔溶液从结冰区向外迁移。孔溶液在可渗透的水泥浆体结构中移动,必须克服粘滞阻力,因而产生静水压,形成破坏应力。

静水压假说能解释成熟混凝土冰冻破坏的许多表现,它在引气混凝土方面的应用也较成功。但从水压力本质来理解它的作用应是瞬时性的,随着时间进展危险理应逐渐消失才对。然而试验说明:混凝土冰冻破坏有时随时间而日益剧烈、严重。在水泥浆冰冻时,水分的运动大多不像通常设想那样,远离冰冻地点而去,而恰恰是趋向冰冻地点;再次冰冻时的膨胀一般情形是随冷却速率增加而下降。这些都是静水压假说难以解释的。

(2) 渗透压假说:渗透压假说认为,由于混凝土孔溶液中含有钠、钾、钙等盐类,大孔中的部分溶液先结冰后,未冻溶液中盐的浓度上升,与周围较小孔隙中的溶液之间形成浓度差。这个浓度差的存在使小孔中溶液向已部分冻结的大孔迁移。即使是浓度为0的孔溶液,由于冰的饱和蒸汽压低于同温下水的饱和蒸汽压,小孔中的溶液也要向已部分冻结的大孔溶液中迁移。可见渗透压是孔溶液的盐浓度差和冰水饱和蒸汽压差共同形成的。

2.1.2  影响因素

对于影响混凝土冻融破坏的主要因素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水灰比:水灰比越大,使凝土孔隙率越大,导致混凝土的吸水率增大,最终导致混凝土结构冻融破坏严重;

(2)孔结构和孔隙特征:连通毛细孔易吸水饱和,使混凝土冻害严重;若为封闭孔,则不易吸水,冻害就小;

(3)饱水度:若混凝土的孔隙非完全吸水饱和,冰冻过程产生的压力促使水分向孔隙处迁移,从而降低冰冻膨胀应力,对混凝土破坏作用就小;

(4)混凝土自身强度:在相同的冰冻破坏应力作用下,混凝土强度越低,冻害程度就越高。

2.2  混凝土渗透破坏

混凝土结构的渗透破坏是指气体、液体或者离子等有害介质在混凝土中渗透、扩散或迁移,最终导致混凝土结构受到破坏。混凝土结构发生渗透破坏后,有害介质首先破坏结构表层混凝土,导致混凝土中发生钢筋锈蚀、碱骨料反应等变化,而这些变化多数伴随着体积的膨胀,膨胀产生的应力又使得混凝土进一步开裂,从而进一步加大混凝土的渗透性,使得有害介质的入侵更加迅速,导致混凝土结构循环往复产生更大范围的破坏。因此混凝土的渗透性给有害介质提供了入侵的通道,而有害介质与混凝土发生的破坏性反应则增大了混凝土的渗透性,两者相互促进,最终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2.2.1  破坏原因

混凝土具有多种粒径的孔隙,连通的孔隙会成为气体、液体或有害介质进入混凝土的通道,导致混凝土破坏。

混凝土的渗透机理是水与混凝土表面接触时,压力差和毛细孔压力不断促使



可做奥鹏全部院校在线离线作业,期末网考,毕业论文咨询请添加QQ:3494317897  微信:aopy98
奥鹏,国开,广开,电大在线,各省平台,新疆一体化等平台学习
详情请咨询
QQ:3494317897  微信:aopy98
------分隔线----------------------------